本网讯 2019年11月1日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丁建新教授在beat365唯一官方网站412会议室举办题为“反抗的表征——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的讲座。
丁建新教授
丁建新教授首先详尽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开山鼻祖韩礼德的“反语言”(anti-language)。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极端现象,反语言寄生于和嫁接在主流语言之中,具有自己的词汇和语法调整。反语言最早的原型表现在流浪汉语言、黑社会行话、美国黑人贫民窟、巫术、宗教等神秘语言和监狱中囚犯使用的语言。反语言具有的寄生性,表现在与主流语言相反的重新词汇化(relexicalizaion),甚至过度词汇化(overlexicalization)的过程。由于缩短人际关系和亲密化的原由,话语者会刻意在主流语言的基础上附加、炮制出一些反语言。例如囚犯语言当中就有许多关于die、suicide、drug、crime等同义词。尤其是在最近流行的、尤其是衍生自大学校园当中的词汇,最根本上植根于语言竞争和展示,是出于美学和保密的需要,也是为了反制、突破主流语言和主流社会文化禁忌的需要。根据Halliday(1994)的观点,反语言经历着一个隐喻化和反隐喻化的过程,从新奇向规约过渡。反语言与主流语言是一种隐喻性的反讽。具有表面张力的反语言亦有道,尤其自身的道理、原则和正义。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更容易说出反语言的话语。比较温和的大学俚语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社会的一种叛逆。近年来在话语乐坛流行的大量rap说唱音乐都是这一类型话语的生动反映。但是,在反语言当中,隐秘性的反语言不是纯粹娱乐和消遣的,是在寻找有意义的“他者”,寻求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反语言具有魔幻之力,令我们画地为牢,为其倾倒。
讲座现场
丁建新教授整个两个小时的讲座高屋建瓴,高潮迭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反语言的另类语言形式,为我们深入、多层面考察千变万化的语言世界带来了启示。在讲座之后,丁教师还就在场师生所提出的问题予以了令人满意的回答,大家均表示深受感触,收获满满。整场讲座在欢声笑语、幽默隽语当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