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受邀来英文学院做讲座

日期:2023-06-12

作者:

审核人:

浏览次数:

本网讯  2023年6月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讲座教授、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曾艳兵受英文学院邀请带来了一场题为“‘火炬’悄然变‘利剑’——卡夫卡《美国》中的时代精神”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英文学院副院长刘胡敏教授主持。广大师生认真聆听并积极参与互动。

曾艳兵教授长期从事卡夫卡研究,成果丰硕。此次讲座,曾教授聚焦卡夫卡的小说《美国》,探讨小说中自由女神手持的火炬在作者笔下悄然变为利剑这一现象背后的深意。曾教授认为这绝非作者的失误,而是卡夫卡对美国以及西方未来的焦虑和预测。

微信图片_20230609152442

讲座现场

曾教授从三个部分展开详细的论述。在第一部分“美国持剑而生:从自由到暴力的逆转”中,曾教授从希利斯·米勒在《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中对美国强权和世界暴力横行的担忧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小说中充斥着暴力和特权、不道德和非正义。小说现实与虚构相互交融,卡夫卡对美国这个梦幻的新世界越来越失望,象征着光明与自由的火炬逐渐演变成象征着霸权和武力的利剑。在第二部分“仗剑而行:技术噩梦与秩序暴力”中,曾教授指出在美国这样一个依仗权力、威力和暴力而生存的国度,机器和科技转变为垄断和控制人的施暴工具,外乡人很快会迷失方向,这就是卡夫卡式的“我迷失故我在”。美国社会仗剑而行,如果这把剑伸得过远过长,最后也会伤及自身。讲座的最后一部分为“剑指天下:大屠杀的预演与共同体的焚毁”。卡夫卡的小说隐约而又离奇地预示了奥斯维辛,卡夫卡作品的意义在于它们没法指明意义。曾教授总结道,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来自认知和理解的失败,认知和理解的失败乃是因为共同体的焚毁,共同体毁灭的一个特征就是我们同样见证了历史思维的衰竭。这就是《美国》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当代意义。

6338858bb2b3e5b081f0fa5e8e0e6b8

曾艳兵教授在做讲座

讲座结束后,刘胡敏教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认为曾教授新颖的选题和文章的构思对师生撰写文章具有启发意义。随后,在场师生就文章的选题、撰写和发表,文献的整理、阅读和运用等问题向曾教授请教,现场气氛活跃。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 广外官微

  •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 © 2024 beat·365(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